
基于生成式AI的建筑业智能安全管理系统,
提高行业对人民生命的关怀

项目简介
BESAFE团队依托清华大学施工安全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研究积累,专注于AI大模型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旨在解决行业管理效率低下、质量控制不足及数字化工具缺失等痛点。2023年,团队基于大模型技术推出智能化施工安全管理系统,首期聚焦隐患管理场景,显著提升现场效率。产品自2024年规模化落地以来,服务项目从1个迅速扩展至30个,并衍生出工人入场教育等模块,月均服务超千名工人。团队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通过持续的用户反馈迭代产品,同时激发行业对AI技术的认知升级,致力于成为建筑安全数字化领域的新锐标杆。
BESAFE团队由清华博士古博韬领衔,核心成员均来自其导师方东平教授的研究团队。团队秉承方教授“从工程中发现问题,提炼科学问题,再回归工程应用”的学术理念,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经验。
团队成员背景多元而互补,部分成员深耕管理学,擅长流程优化、风险管控与系统设计;另一部分成员专攻计算机科学技术,精通AI算法、软件开发与数据建模。这种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让他们既能精准捕捉施工安全的管理痛点,又能高效开发AI驱动的技术解决方案。
团队采用“能力导向、动态适配”的协作模式:在算法研发阶段由技术骨干主导,在行业落地阶段由管理专家推动。通过集体决策和快速迭代,他们让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与商业应用始终同频共振,为建筑安全数字化转型描绘出独特的科技图景。
创业初期,BESAFE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实验室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行业专家需求与技术研发路径之间的脱节问题。为跨越这一鸿沟,团队主动深入施工现场,以谦逊姿态与行业专家、安全员进行广泛交流,通过大量调研和实际反馈指导产品决策与迭代升级。
团队发现,真正的用户需求往往隐藏在专家的日常交流和安全员的重复性工作中。因此,产品迭代不再基于主观想象,而是牢牢扎根于真实反馈。这种“以用户为师”的理念,逐渐成为BESAFE的产品基因。
一位安全员在使用产品后表示:“用了你们的工具,我每天能早下班2~3小时,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这句朴实的评价,不仅是对BESAFE产品的肯定,更成为团队持续创新、不断优化的强大动力,激励他们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安全产品。
BESAFE的产品进化之路,是一部从技术突破到市场验证的成长史诗。2022年,团队凭借AI产品在香港建造业议会斩获国际特等奖。然而在落地实践过程中,团队发现传统AI方案对人力依赖过重,行业安全管理仍陷于低质低效困境。这一洞察催生了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新一代产品,首期聚焦隐患管理,后期逐渐开发工人教育模块。
从2023年“清醒杯”出发,产品在2024年迎来爆发式成长:上半年仅服务1个项目,6月增至3个,到9月进入井喷期,年底拓展至30个项目,生动诠释了产品在市场上的强大生命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BESAFE产品正在重塑行业认知。从最初的安全业务交流,到引发专家对AI技术的主动探讨;从单纯的安全工作场景应用,到延伸到全业务日常工作提效乃至质量管理工作等垂直场景,这种影响力的扩散,既展现了产品价值,更预示着AI技术正在深度改变建筑行业的知识图谱和思维模式。每一次产品迭代,都是技术与行业需求更深层次的共鸣。

产品图
BESAFE怀揣着“让安全问题不再困扰各行各业的发展”这一朴素而宏大的愿景,从建筑业出发,希望通过共创与交叉,将安全、管理、心理学与AI技术等深度融合,推动行业数字化水平跻身前沿。
未来,BESAFE立志成为建筑安全领域的“数字灯塔”,以科技之光驱散安全隐患的阴霾。正如创始人古博韬所言:“产品初期或许稚嫩,但只有迈出第一步,才能不断成长,最终被时代肯定。”这支团队的故事,是创新者勇气的注脚,亦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生动缩影。

·END·
供稿:BESAFE
撰文:李天航
编辑:谢薇
责编: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