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清华x-lab五周年 | 杨斌:清华x-lab真的是拧麻花的高手

发布时间:2018-07-11浏览次数:75

尊敬的立新主任、长萍区长,

钱颖一院长、高建书记、毛东辉主任,

各位来宾,

特别地,尊敬的邓锋、宋安澜、李峰学长,以及以你们为代表的一直支持、关心、抚育清华x-lab成长的各位校友、朋友:

欢迎你们在这个喜庆的日子来到我们的活动。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大家欢聚一堂为清华x-lab庆生——是清华x-lab,而不是清华经管学院的x-lab,这一点,每次我听到有人说错时都想要纠正一下——清华x-lab。稍后我们还要共同见证第五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团队的诞生,先预祝各位选手。

我本人有幸有份在钱颖一院长和当时还是分管副院长的高建书记所领导的团队中,一起参与清华x-lab从0到1,目睹她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大,转眼间五岁了。今天中午大家在一起讲起许多往事,真算是惊心动魄。比如钱颖一院长如何找到邓锋学长救急,帮x-lab渡过难关,邓锋说“雪中送炭是真校友”。在今天这个热烈的现场回望过去五年的历程,千万别以顺风顺水来描绘它——真不是!大家都辛苦了!

我内心有很多感触,但今天代表学校,不讲个人感言,还是想做些理性思考。清华x-lab用五年的时间,发展成为贡献清华人才培养、引领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在海外引起关注和赞誉的教育创新典范,这确实是作为发起人和主力部队的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一大成绩,也是清华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之一,着实很有成绩。

清华x-lab在这五年中有一系列创举:一场不仅仅是比赛,更是全年无休、全过程育人的“校长杯”创新挑战赛;一项丰富办学实践的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一个本科生管理学第二学位的创新创业领导力方向;一批覆盖面大、接地气、重实干、广受欢迎的课程,比如以北极光冠名的创新创业主题系列讲座,包括《创办新企业》、《创新创业中美新观察》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真的成为了清华同学们受益良多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清华x-lab的教学成果也先后被评为“清华大学2016年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2015年度双创人物”,也获得了“北京市首批众创空间”、“中关村梦想实验室”等诸多的荣誉,难能可贵,值得祝贺,虽然这些荣誉不是举办她的目的。说起“校长杯”创新挑战赛,是在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轰轰烈烈的2014年春天,经管学院的领导积极要求创办,时任校长陈吉宁大力支持,慨然应允以“校长”命名,得到很多企业家、投资家校友和朋友们的呼应、支持,由清华x-lab同仁们精心组织下做起来的。“校长杯”以“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为定位,一大批清华的学生经历了创意、创新、创业的历练,收获了难得的成长机会。

五年的发展,还只是序幕。但值得复盘,以日进日新。我这里仅从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不”迷思说起,看看清华x-lab这五年的实践探索,是如何走出新路,破解“四不”,以及这条路对清华以及更大范围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什么样的启发。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单纯知识传授的形式行不通;清华x-lab的解决之道,是把知识逻辑和行动逻辑有机结合形成强有力的“双螺旋”的结构——真的是拧麻花的高手。品味清华x-lab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她给很多老师、同学、投资家、企业家最突出的一个感觉是,这是一个拒绝坐而论道、拒绝纸上谈兵、拒绝知识灌输的平台。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大量充满在清华x-lab每日功课中的,是基于创意、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行动学习、体验学习,大量的活动名称净是训练营、加速营、工作坊、马拉松等等,所以说最早定名叫lab(实验室)还真是贴切。lab包含着动手、实践,通过行动来学习、通过实践来成长,这个路径非常重要。这让我联想到陶行知先生80多年前风趣地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个认识对于今天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仍然非常有指导意义。一定要把教、学和做合一,动手动脑合一,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学会行动。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用单一学科专业的模式走不远;清华x-lab的解决之道,是采取跨界学习、多元交融、开放联动的综合育人模式。我愿意强调x-lab是清华的平台,绝不是要从经管学院“抢功”,而是褒奖x-lab通过面向全校、院系共建、走出经管学院这个“舒适区”,让创新人才在学科交叉这个更适宜的环境中历练、成长。虽然人们都在说,交叉融合对学生甚至老师的创新、创造有非常大的诱发和促进,但是在实操上能够跨出这一步还是非常不易。人们常说清华的社团、代表队出人才,可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些活跃在其中的同学交叉融合很自然而然,机会和成长就比闷在单一集体中的同学多很多。清华x-lab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跨越与融合。以“跨界教师”计划为例,多个维度交融升华——教师、学科、专业、院系、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年轻校友,x-lab成为他们之间非常好的碰撞交流、融合创新的平台。三、创新人才培养,单纯由学术型专家来执教做不实;清华x-lab的解决之道是,充分发挥来自产业界的学术教练、实践导师、驻校天使的作用,这个做法我称之为“教师+”。清华x-lab开设的课程大都不是由大学里的教授们在教,坦率地说,尽管教授们学贯中西,但却很可能教不了或者教不好创新创业的本领。即使有些课程因为学校管理规定必须有教授学者领衔,但更多地会请实战型的行业专家,摸爬滚打、接地气、正在进行时的投资家、企业家、创业者来讲来分享。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可能把一些还不到火候总结成硬知识、理论体系的东西,让这些学生——年轻的学校里的创新者领略到、觉悟到,学习并加以实践。很多时候,与其说是“讲授”,更像是“拆招”复盘。如果不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很容易变成就理论谈理论、水过地皮湿的样子货,很难做实,甚至助长说和做两张皮的毛病。多说一句,在我们非常熟悉的学术型教授之外,设立实践教授并发挥好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学迫切需要再做一些尝试和探索,尤其是工科、商科、法科、新闻、设计这些离开实践就丢魂失根的学科。

四、创新人才培养,光是沉浸在事务里忘了育人要不得;清华x-lab的解决之道,是紧抓着育人这个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项目是载体、活动是手段,贯穿其中的,是领导力教育、创造力教育、思想力教育和执行力教育,甚至也包括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x-lab面对的大环境,常常有着过于关注组了多少队、成立了几家公司、融了多少个亿、以及上了多少市的指标导向,年年都统计,处处要报表——这可不成。创新人才培养得“心静”才行,不是人少点、车少点、活动少点的那种表面上的静,而是二十年后再算账的那种“定而后静”。这几年x-lab的实践中很重视渗透大量领导力训练、创造力激发、思想力锤炼、执行力冶炼的内容环节,重视学生在其中的反思和提升,让年轻人对创新创业、对于自己动手改变现状,变得自觉自愿、能动有为、激励内生。这些品格品行的形成,对今后不管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在什么样的岗位都是终生受益的。校长杯要颁奖,表面看是颁给获奖项目,其实更是颁给获奖团队,项目是教育载体,团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这部分经常是外头的人们在观察创新创业教育时重视不够的,却是大学的本分,须臾不该忘记。

这四个方面肯定是不完整的观察与思考,主要还是集中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总结x-lab五年走来的路,我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现在历数其中哪些项目怎么样,哪个公司现在已经怎样——我们不妨在20年之后再回头,从这其中的人的成长角度谈一谈。今天我还是更愿意从过程分析,她到底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落地了怎么样的教育实践。2014年5月第一届校长杯,我做过一个《从A到X的教育模式转型》的分享,当时正值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研讨会,探讨以前我们更擅长把优秀的学生从A发展到A+,而面向未来、放眼创新,要更有意识地让学生获得多样成长,不管是教育过程还是教育成效,都要有一种更有开放性、探索性的X思维。未来世界的丰富复杂,要求教育者善于让各具特色的学习者都获得生长和滋养,而不是拿一把尺子量度和形塑,只有x做到位,育得百花各有芬芳、满园竞放,才能有更多的创新人才在其后多进程的人生奋斗中追求卓越。x-lab也好,创新创业教育也好,只是人才培养这篇X模式大文章中的有机组成之一,但对于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有些借鉴和启发的。未来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只有继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2日写给清华信中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

这五年的创业之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最早的创办者——以钱颖一院长高建书记为首的一班intellectual venture capitalist——人才风投家(这是我生造出来的词),和以毛东辉主任等为代表的亲力操办者,你们是不折不扣的entrepreneur,我觉得在x-lab的成长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理念再先进,方向再正确,最后还是要看是什么人持之以恒地把她做出来,否则,难免沦为空谈。

最后,感谢各级领导,特别是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一直以来对清华大学各项事业、特别是对今天的主题——创新创业教育和清华x-lab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关心,感恩你们给予x-lab的很多特殊性、倾斜性的政策。同时也感谢各位学长、各位校友,感恩你们雪中送炭般地对于x-lab的关键性支持。祝贺今天即将诞生的十强团队,更祝愿今后清华大学有更多的学生因为x-lab、因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而持续成长、而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