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ACT TALK |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第五讲 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

发布时间:2017-11-14浏览次数:142

2017年9月29日晚,由清华x-lab主办的“ACT TALK |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 (以下简称ACT TALK)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工物馆422教室迎来了第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2017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金涌老师受邀担任本讲主讲人,开展了题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的互动式课堂,与来自清华经管学院、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师生一同分享其科技创新力与艺术交织的人生经历。

本次讲座由清华x-lab文化与体育创新中心主管、ACT TALK负责人兰天老师担任主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李纪珍老师致开幕词,他谈到:“金涌老师于1935年出生,从苏联留学归国后在科研、教学的第一战线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作为金石篆刻、鼻烟壶等古玩的资深藏家,在擅书中国传统诗赋的同时,金老师也懂得欣赏西方油画和芭蕾舞等各门艺术,此番经历对清华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价值。”

金涌老师称赞了清华x-lab将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价值。他指出, 清华x-lab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多学科之优势,为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建立对话平台,“启发学生多学科交叉,艺术的、人文的、科学的、工程的应该凑在一起聊聊”。他还以工程科学为例,提出人文艺术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工程科学做到颠覆性创新,首先是科学的,科学告诉你这个工程的可行性;同时也必须有人文积淀,永远不能做违反道德的事;更要具有艺术素养,任何一个长期被人尊重的产品一定是艺术和科学的嫁接。”他肯定了清华x-lab将科技与艺术、人文相结合的尝试,推动中国造就顶尖人才:“过去我们跟着跑、现在我们并跑、将来我们要领跑。领跑靠什么?就靠人才!”

正式开讲前,金老师与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大四在读的侯博君同学进行了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交流对谈。侯博君同学是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美术社篆刻队的队长,因受到父亲的影响,于三年前开始了对金石的尝试,她深深体会到小篆的书法性与石头的浑朴感所带来的别样的美学趣味。

此次,更将父亲和自己亲自刻的印章,还有用于篆刻的工具,如刻刀、砂纸、石料、转印纸、印泥等呈现于ACT TALK课堂之上,引得师生们纷纷上前观摩欣赏。侯博君同学更是大胆向金涌老师讨教对篆刻的见解与赏鉴。并将个人书画作品精选集赠送给金涌老师,更是意外获赠了由金涌老师著写的《美在金石篆刻间》。

家学深厚的金涌老师对金石篆刻着有研究,至今收藏了1000多颗印章,从中甄选出800余颗,亲撰篆刻鉴赏著述——《美在金石篆刻间》。他谦虚地说,“每个印背后都有故事,这既不是收藏指南、也不是学术籍典,就是闲情逸致、自我陶冶、玩儿的书。”

作为资深印鉴藏家,金涌老师分享了独到的个人见解。“印章是中国独有的、两、三千年一直流传没有断线的独特艺术。历代印章皆是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的凝练,在精微方寸之间汇聚了文字、书法、雕刻、冶铸等文化艺术,和一般的收藏珍奇玩好大有不同,不应受到玩物丧志的讥讽。”同时,金老师简要回顾了印章的历史和流派,并谦虚地说,“旗人之家向来有着收藏的爱好,这些年通过朋友或于地摊、古玩店收集了一些印章。并不是印有什么好,但每个印都有背后的故事,比如将军印讲述了将军的生平,他有哪些作为、最后有哪些功绩都有所反映”。

“玩儿”出颠覆式创新

金涌老师虽然82岁了,但全程站立为同学们授课。课堂伊始,他分享了自己执教59年来的感悟,指出当今大学办学的目的已与唐代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有所不同,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学校很难传授全部知识。大学的目的应是培养能力,虽然书很快就会过时,但能力可以使学生受益一辈子,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能力,可以应用于艺术、文学、技术、科学等各个领域。

创新是颠覆性的提升,不是按部就班发展,而是跳跃式的,能够摧毁前一代的技术。颠覆性创新不是通过培养专家能够做到的。我国曾经受到苏联以振兴工业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影响: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像工匠一样的专家。而西方国家培养的是长期人才,他们有后发优势,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原始创新。“清华x-lab为各领域的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科交叉平台,应该成为我们清华大学一个格外闪亮的点。这颗独特的明星领先于其他学校,帮助咱们清华攀登高峰。”

他开玩笑道,过去比他高一辈的人经常是“玩儿”,在北京很不受人爱戴,认为旗人就是吃喝玩乐,一天到晚提笼架鸟。受到长辈的影响,金老师从小就“玩儿”,开始不自觉地有了创新意识的萌芽。工程院原来有一个诗社,所有热爱吟诗作赋的院士们喜欢一起去作诗,每人作一首,要不然就不给饭吃。一次行至贵州黄果树瀑布时,导游小姐说黄果树瀑布没有庐山瀑布出名,原因是没有像李白一样的诗人在这儿作诗。先人李白作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金老师也“玩儿”了一首诗:“一跃凌空大道成,万马踏破雪山崩。心惊头顶天河泻,狂喜胯下彩虹横。飞珠腾溅扑面雨。沉雷滚落震耳鸣,无怨世间识君晚,已投江湖济苍生。” 之后又书画在扇面上留念,以此鼓励大家不妨在从事本职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娱自乐的事,这也有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养成。

把年轻人从“金丝笼”里放出来

 "金蛋很少是金凤凰下的”,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不一定只有少数高端人才才能做成。任何一个人,无论知识水平、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如何,只要有创新思维,都可能有非常大的突破。诺贝尔奖往届由三人获得,其中就有20多岁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和导师的合作中,研究生的工作绝对不可小视。年轻照样可以做出好成果。

金涌老师回忆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清华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到清华老师学识渊博,能把自己那门课的知识打造成金丝,编一个逻辑缜密的金丝网,把学生往那一扣,学生会顺顺利利地跟他走,很快就能把知识传授过去。低年级可以如此,但到了高年级,就有可能是对博士、硕士的摧残。这种教学方式是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

此外还有培根的归纳法,不谈逻辑,而是从实验现象出发,逐步总结提升,最后上升至公理。归纳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思维。但还有第三种方法,即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是直觉式的顿悟。这是种非理性逻辑、非归纳方式的思辨,是从瞬间领悟“跳跃”到事物未知部分的能力。演绎法、归纳法、直觉法三个方法要在教学和研究轮替使用,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者要有点儿“力”

创造有四个要素,第一是创造者(Person),第二是创造历程(Process),第三是创造产品(Product),第四是创造环境推动(Press),他们被心理学家称为P4要素。其中,金涌老师为同学们详细分享了善于创造之人的必备人格素质,它们包括:想象力、联想力、观察力、思辨力、好奇心、变通力。就每一点能力,金老师都以精彩的实例助于同学们的理解,在连珠妙语之间,既生动地还原了科学家们创新的关键场景,又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作为过来人的体会。

金老师还通过图解总结了颠覆式创新的过程。首先是观察力,从而引发好奇心,在问为什么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广泛兴趣和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由联想力和变通力激活大跨度联想,在脑海里构建形象思维;继而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和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从而有可能实现巨大的颠覆性创造。

最后,金涌老师也鞭策了在座清华学生。“我经常劝我的研究生:好不容易从美国请一个大教授来交流他的毕生研究,可能是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成的一个讲演。但总有人请假,说自己太忙了。其实少睡两个钟头的觉,就得到一个人一生的经验积累和研究方法,可学生们有时就是缺乏这种好奇心。”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能力、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最终取决于科技水平,科技取决于人才的素质,人才素质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上,作为未来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精英的年轻同学们,需要不断修炼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国家的不断超越。

演讲结束后,师生们就创新性思维踊跃提问,金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解答,还无私分享了自己过去的研究经历。

Q & A

在中国文化当中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第一我们中国人讲规矩,第二我们中国人有禁忌。我也是满人,最讲究规矩。在这种规矩下,咱们怎么脱颖而出、怎么创新?

金老师回忆了他曾经和一位以色列教授的交流:“当时以色列教授说我们难以原始创新:‘第一你们传统思维的思想非常重,我们以色列人讲最新发明、越新越好,你们讲我这东西是八辈祖传、越老越好;第二说我们从众,大家说好你就说好,总是跟着大家跑,没有独立的、抗争的东西。’我们要认识到,中国提倡中庸之道,有好的一面、也有问题的一面,找出需要丢弃的弱点。给年轻人讲清楚,创新就要跟这些弱点抗衡。”

很多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我也有这样的习惯。但是当时因为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想法就被搁置了,没有研究继续下去。还有的人研究即便走到死胡同走不下去,但也愿意冒险继续坚持。您是如何把研究坚持下去的?

金老师亲切地鼓励了这位来自化工系的本科同学,并用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大境界来类比创新:“‘独上西楼’是一个人想问题进入沉思,‘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问题苦思冥想而吃不下睡不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顿悟过程。我有时候做实验久思不解,怎么都绕不过弯去,有一天骑自行车碰到一个大砖头摔下来,突然想这个事应该这么试,马上就回去,成了。但顿悟以后还得有深入系统的研究,要从数学、表达、实验把它完善起来。从创新的角度看,王国维老师还需要补充一句顿悟后如何深入完善的宋词,就更好了。只要你执着,早晚有顿悟的那一天,并还要继续坚持!”

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不止来源于科技本身,更得益于艺术与人文的滋养。金涌院士正是在深厚家学中积淀人文素养,在收藏古韵中“玩”出艺术情操,在砥砺科研中迸发灵感,在辛勤教学中引导后生。

“ACT TALK |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由清华x-lab主办,由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的教授联名发起,通过邀请各领域名人学者进行演讲互动,打破学术专业和产业领域界限的同时,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学习并掌握艺术创造力和科技创造力的“思维平衡”。该课堂重在激发学生和团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从而创新出艺术与科技的美好结晶,最终通过商业化的推动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从立意到内容形式将充分体现清华x-lab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合作的教育理念。

报道 | 张晓雨、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