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环球创新创业之旅 | 英国站:第八期清华-帝国理工学院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9-11浏览次数:188

第八期清华-帝国理工学院学术与职业发展博士生暑期项目于2017年7月3日至7月8日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多个院系的31名博士生齐聚一堂,通过互动式学习、小组任务和跨学科联合立项等活动探讨可持续发展之道。

本年度暑期项目由清华和帝国理工研究生院合作,清华x-lab组织和执行。清华大学国际处副主任钟周教授、热能系主任助理刘培教授和x-lab设计创新中心主管吴家煜老师以及帝国理工学院5位老师作为导师组,全程参与了本项目。

该项目由清华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举办,旨在提高两校博士生学术与职业发展相关技能、促进双方博士生到对方学校的研究交流。项目整合清华和帝国理工学院现有的学术与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借鉴帝国理工学院可转移技能训练模式,通过互动式学习,帮助博士生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谈判能力,锻炼学术表达能力,了解学术研究如何与商业应用结合,提高就业和创业意识,增强个人学术规划力和领导力,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持。项目结束后,两校还为参与同学优先提供访学机会和资金支持。项目每年一次,由两校轮流举办,2010年签约以来共有两校近300名博士生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项目以“气候变化和能源”为主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求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多学科的投入和各国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今年参与项目的中英博士生学科背景多元,涉及电机、环境、化工、热能、材料、建筑、经管、公管、航天航空、地球系统科学、土木、生物工程和医疗、设计等多个院系和专业,为团队合作和联合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项目包括团队破冰、初步合作、合作提升、项目合作和团队展示等环节,学生们分成6人小组,在团队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共同完成团队任务。项目环节也包括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跨学科联合项目的开发与合作,围绕“气候变化和能源”提出创造性的研究题目,尝试给出解决方案。

互动式游戏:以小见大

项目设计了多个互动式游戏来提升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老师们别出心裁,把在合作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设计在游戏中,促使同学们不断调整、适应。

例如在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运送弹珠”的游戏中,当各个团队已经讨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摩拳擦掌马上就要付诸实施时,组织方忽然临时替换团队成员,并要求尽快开始任务。每个人都要适应新的团队,这个过程会有摩擦甚至争吵,但很快大家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形成了新方案,并开始执行。来自公管学院的翟晓祯同学说:“一开始的确很懵,但来不及多想,时间紧、任务重嘛。我很快地跟新组员沟通起来,快速形成策略,最后顺利完成了游戏。我们是所有小组中最快完成的。加入新团队会有压力,重要的是积极沟通、主动适应。”

团队讨论:反馈与反省

在每个团队活动之后,老师们会组织各小组进行集中的反馈和交流。同学们开诚布公的讨论从活动中可以收获哪些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定位和贡献,并对其他同学给出反馈。这一点给经管学院的李丹阳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分享说,“队友们的反馈在无形中让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忽略的问题,通过朋辈比较我更加充分的认识了自己。我感受最多、也是和英国同学学到最多的是学会‘鼓励别人、鼓舞团队’——当自己的项目并不完美、甚至困难重重问题迭出的时候,依然能够有充分的信心去鼓励他人,富有感染力的鼓舞整个团队,往往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来自电机系的方宇娟是一年级博士生,坦承第一年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颇多压力,这次团队交流让她收获了满满“正能量”。她说:“我认识到我遇到的那些不如意和压力是每一个博士生必经的过程,不需要太焦虑,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好。”

联合立项:强强联手

随着团队合作不断深化,同学们自由组成3~4人的“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联合立项。研究团队要围绕“气候变化与能源”这一主题,结合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确定研究题目和具体计划,制作图文并茂的研究计划海报,向全体同学和老师讲述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列出所需的资源和初步时间表。来自电机系的叶一达与另外两位同学组成研究团队,旨在开发“四轮转向车”。虽然这一比赛不需要给出完整的技术细节,但他们对四轮转向车的电气部分及机械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技术讨论。叶一达说,“这样的跨学科讨论不仅为项目可行性提供充分论证,也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引出了很多‘新点子’。虽然作为工科生的我们并不善于绘画,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还是在海报上绘制出很多精致的图片。尽管在最后没能胜出,但我相信每一个人无论在学科知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均有所收获,就像在暑期项目的开班仪式上Caroline老师所说:如果你在本次项目中投入的越多,你收获的也会越多。”

来自地学系的段苏芩和来自水利系的陈韧韧所在的团队另辟蹊径,提出了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大数据模拟开发一款实景游戏的计划,让玩家能够亲身感受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他们出彩的想法和精彩的展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获评第一名。陈韧韧表示,“组内伙伴们有着不同课题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合作中经历了困惑迷茫、头脑风暴、雏形初现、再思考、细化讨论的过程,多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个典型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最终形成集公益、商业、教育、娱乐于一体的项目方案,也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所以在人生这个大项目中,可能时有困苦,但请足够自信。”

短短一周的项目,经验分享、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紧张、充实而愉快。同学们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彼此、加深友谊,在团队协作中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取长补短,在联合立项中感受研究者的担当、经世济民。

来自环境学院的丛薇所在的团队创作了一首短诗,也节录在此,献给参与项目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清华-帝国理工,来年再会!

我们的语言或许不同,
我们的目标却是相似;
良好的合作和优秀的团队,
让我们在每一次游戏中获胜。
 
我喜欢薯条和肉汁,
你偏爱面条和米饭;
但我们都关注气候变化,
和冰川融化。
 
我和你分享中国茅台,
你邀我品尝苏格兰威士忌;
你的反馈让我更加了解我自己,
我也让你知道别人怎样看待你。
 
我们都醉心研究,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PhD;
我们相信合作可以让我们“战胜”气候变化,
清华和帝国理工,我们在一起!


报道 | 陈大鹏、裴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