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ACT TALK |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第二讲壹纸·壹世界

发布时间:2016-12-26浏览次数:87

12月14日晚,“ACT TALK |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以下简称ACT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404迎来了第二讲。本次讲座荣幸的邀请到现代折纸艺术大师秦坤为大家讲述他的现代折纸艺术之旅。

到场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旭东副教授。

在讲座开始前10分钟,讲座教室就已经被挤得满满的了,再刺骨的寒风也抵挡不住大家前来听讲座的热情,足见ACT讲座系列已在同学们中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高建教授为本次讲座致开幕辞。他谈到,既要有创新,又要可行,还要能可实现。希望大家都可以围绕这个话题探索,共同来推动ACT讲座系列相关的关注内容。

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秦坤折纸团队活动策划与市场运营负责人冯登辉介绍了秦坤的折纸经历及作品特色。秦坤从中学时代开始就专注于折纸这门技艺,如今已有14余年,在活动现场所展示的众多折纸艺术品,不管看它有多复杂,都是一张完整的纸所折叠而成,没有经过任何的剪切和粘结。比如现场的三头龙作品,龙身共有1400余个鳞片,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原作者是日本大师神谷哲史设计,由秦坤复刻并且改变为中国龙的形象。如果把这只龙拆开的话还是一张完整的纸,其它所有的作品也都是这样,所以叫做“壹纸·壹世界”。

折纸艺术的起源

冯登辉老师还详细阐述了纸的起源与折纸技术的发展。纸最早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约是公元100多年的东汉。但中国古代纸是以宣纸为代表的模式,比较软,比较薄,难以达到折纸技艺对纸张塑形能力的要求,因此,中国虽然很早发明了纸,但折纸艺术在中国出现很晚。

折纸的艺术发源于中国,但是兴盛于日本,近代的折纸艺术也来自日本,由日本的折纸大师吉泽章,创造了这门技艺,在这种技艺发展起来后,很快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也有了后来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就是现代折纸。

现代折纸与秦坤折纸的特点

折纸艺术由欧洲大师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现代折纸艺术,其最大特点就是,纸张依靠折来成型,不剪切,不拼接,一张完整的纸单纯依靠折叠,这种折叠的方式就是一种我们说的空间学上的改变,纸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只通过折叠的方式改变空间上的位置。

冯老师也以《大圣》这一折纸作品,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秦坤老师在看过《大圣归来》这一优秀国产电影后,历史两周,完成了这一目前全世界最复杂的折纸作品之一的《大圣》。其身上每一个细节都是折叠出来的,全身有数千个细节。即使看起来简单的作品其实花的时间都是非常长的,也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譬如前不久所拍卖的《螳螂》作品就最终以3万欧元的价格成交。

秦坤谈折纸


秦坤老师为本次清华之行的讲座做了精心的准备。他讲到,现代折纸就等于传统折纸减去巧合,所谓的巧合,及拿一张纸随便折叠后可能像的动物等想象。但是现代折纸绝对不容许巧合的存在,现代折纸等于传统折纸减去巧合加上科学分配,最终加上审美塑形,这就是现代折纸,也是秦老师所总结出来的精髓。

接下来秦老师便以《魔兽》作品为例具体展示作品的完成过程:首先,便是找到一个作品的原型。确定之后需要了解一个作品有多少个分支,比如眼、耳、口、鼻这些对一个角色、或者某一些动物而言必不可少的器官。接下来便是把每一个分支在一张纸上体现出来,变成一个设计图,设计图也需要考虑到作品应有的细节。然后,在设计图设计好之后就需要开始在纸上折叠这个设计图,所有的设计都纯粹是在纸张上折叠出来的,而不是在纸张上画出来的。折完设计图之后开始聚合,聚合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揪心的过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是聚合仅仅只是一个折叠的步骤,也就是说是一个技巧上的部分,最终你想让它成形的时候还得看最终的塑型。秦老师也以一只《昆虫》作品为例,为大家展示了在经历塑型过程前后的区别。

秦老师平常也会折叠一些别人的作品,他用一段精心制作的小视频,诠释了法国艺术家马博纳设计的《犀牛》作品是怎样一步步完成的。秦老师提到,在欣赏折叠别人作品或者看到朋友设计的作品时,总会思考它是否还可以再开发一点,譬如桌上的《三头龙》作品,初看之时已近于完美,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不足在于没有五官、手指,于是秦老师对整体进行了改进,把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全部拆解重新设计,最后完成一个更好的《三头龙》作品。

折纸作品除了单色外,还有双色的设计。即一张纸,会有两面,每一面的颜色不同,于是可以设计出一些双色的形象。秦老师展示了一位国外折友设计的《玫瑰》作品的完成过程。也展示自己《面具》和《死神》两个作品,可谓形象已惟妙惟肖,再加上适当的色彩,更是锦上添花。

当然折纸艺术也不仅仅只停留于工艺美术品阶段,它在科学领域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日本一位比较有名的家居设计师做的家具设计,利用日本传统折纸的方法所做的折叠凳,折叠灯等。再如NASA(美国国家空间局)发射人造卫星使用电池板的设计,也采用折纸艺术的思想,由多位美国折纸艺术家参与设计出来这一能把整个面积伸缩50余倍的太阳能电池板。秦坤老师在现场也展示了多种类似的折叠式设计。

提到折纸作品中所用到的纸张,秦老师创造所用的纸很复杂,每一件作品的纸都不一样,有些纸很普通,比如创造《中国龙》的纸张,就是常见的普通黄色牛皮纸,也有进口特种纸。秦老师也提到,折纸创造中还有许多难以言明的艰辛。创作一个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情感。有些时候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也充满了重重的障碍,甚至有时想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才有了现在的众多成品。

秦老师的精彩展示及演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赞叹和热烈掌声,大家就折纸设计的布局及手段、折纸在技术上的实现、折纸商业化等问题进行了积极踊跃的提问与交流。

在互动折纸环节,秦老师为现场观众每人准备了一张双色纸,带领大家亲自动手折叠出了一个嘴的形象。

最后冯登辉老师简要介绍了团队的商业发展规划。他们希望把折纸艺术推向社会,让更多人喜爱上现代折纸,也希望这样的文创项目能够得到良性的循环。关于未来的发展,冯老师提到:第一个发展方向是折纸艺术的休闲产业,虽然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其中折纸艺术不被人所理解,认为是小孩子的玩意儿是最大的困惑。第二个是艺术教育培训,目前进展良好,与众多高校,培训机构都有合作。还有就是折纸衍生品,这也是团队的梦想。

讲座最后,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东辉老师为秦坤老师颁发了讲座荣誉证书。大家也纷纷为秦坤老师的精彩作品拍照留念。

“ACT TALK |艺术·创造力·科技讲座系列”由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的教授联名发起,由清华x-lab主办,通过邀请各领域名人学者进行演讲互动,打破学术专业和产业领域界限的同时,引导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学习并掌握艺术创造力和科技创造力的“思维平衡”。该演讲系列重在激发学生和团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从而创新出艺术与科技的美好结晶,最终通过商业化的推动拥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从立意到内容形式将充分体现清华x-lab学科交叉、探索未知、体验式学习与团队合作的教育理念。

文 | 程航、黄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