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清华x-lab暑期国际畅游第1弹 | AIEIP首届亚洲创新创业夏令营回眸

发布时间:2016-09-09浏览次数:209

创新创业,我们在路上。2016年暑期,清华x-lab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国际项目,带领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同学们奔赴海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体会创新创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导师及小伙伴们深度沟通交流。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暑期国际项目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丰富饱满的创新创业探索之旅吧!

项目介绍

Asia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Immersion Programme (AIEIP) 亚洲创新创业夏令营是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体验亚洲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而由清华大学、印度商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三校共同资助,每年暑期实施的项目,今年为首届。

该项目由三校各选派20名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10个团队(每个团队6人,每校平均分配2名同学),分别在新加坡、中国北京和印度海德拉巴完成为期各1周的暑期体验式学习。每周的课程包括两天的课程学习,两天的实地调研以及团队汇报与点评。

精彩之旅

第一站: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7月11日-14日

第一天,我们首先聆听了三校项目负责老师对我们寄予的希望,看上去充满大智慧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Neo Kok Beng教授给我们灌输了一整天持续高能的课程内容。他由一些具体创新创业案例入手(如Twitter创始人Jack Dorsey和他的Square支付平台),步步深入讲述了创新创业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商业模型。接下来,他从一根棒棒糖入手,挖掘了Design thinking和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的意义,最终衍生到Business Model和Lean Strategy。Neo Kok Beng教授鼓励每个团队勇敢发掘自己周边的小问题,并从这个问题入手把它变成商机,当晚,同学们都就问题做了孜孜不倦的讨论,并有了初步的想法。     

第二天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上午是由Koh Eubeng老师用之前所做的Emergenetics的测试,通过团队之间合作画出一幅度假图的方式,从Analytical、structural、conceptual和social的四个维度分析人的性格,并从这些方面来叙述了怎样进行更有效的团队合作及沟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下午,我们参观了National Design centre的IDA Lab和Impact Hub,聆听了工作人员和社区负责人讲述他们关于创新和智慧城市的idea,晚上众小组则继续相互合作沟通,进一步讨论了由问题衍生的商机。

第三天的学习依旧是学习+实践参观的模式,上午主要由授课老师给我们普及了关于Finance的一些基本内容,涉及到财务报表、杠杆、利润、净现值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最后一天的展示打下了基础;而下午则是兵分几路,去了不同的创业Hub,近距离亲密接触创业者,聆听他们的故事和想法。

最后一天,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每个组都展示了精彩异常的presentation。这些深入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如:合理控制膳食,如何更加快捷方便地交友,如何高效地解决停车难的问题,都变成了一个个可以付诸实践的商机。同学们大胆自信的演讲,向大家宣告:即使是非商科出生的学生,也能从生活小事入手,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发掘商机。

在结束了学习之后,大家各自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这个岛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眷念。

第二站: 清华大学,中国北京,7月18日-22日

7月18日上午,在舜德楼举行了简单而正式的开营仪式。首先,x-lab的执行主任毛东辉女士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且提出了对同学们在北京顺利学习的祝愿和期望。接着,x-lab的Tal Badt女士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清华x-lab作为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发展道路、建立意义和斐然的成绩,帮助同学们理解了清华x-lab在此次活动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吸引同学们在之后的行程中进一步感受并了解中国“三创”平台。最后,清华经管学院李纪珍老师从学术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了Innovation的理论概念和实际执行策略。

7月18日下午开始,同学们进入了正式的课程学习。我们有幸请到了校园VC合伙人殷建松老师,为同学们系统性地讲解创新创业的产品设计、产品实现、产品营销。在产品设计环节,殷建松老师引进国外先进的“sprint”概念,在短期内,帮助初创产业在资金利用率最大化的目标下设计出适合市场的产品。而针对产品实现,老师成功教授大家利用Bubble这款网页APP制作软件,制作出了自己创业产品的原型。并且,在“traction”概念的指导下,同学们系统新地学习到了更多新兴的产品营销方法。

在一天半的课程学习中,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积极讨论、分享展示,在学习中收获到关于创业创新的知识和文化。

7月19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首先,大家来到了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在这里感受到了高校与创业的紧密关系。依托高校资源的创业平台,孵化出许多有创意、有前景的公司或者产品。接着,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背景与规划,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于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和产业在支持下的蓬勃发展。下午,同学们来到商汤科技和申请方这两个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公司。

7月20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位于中关村的太库(Techcode)进行“红黑商战”的团队建设游戏。下午,同学们来到中国中钢集团(SINOSTEEL)和中国化工集团(ChemChina)这两家国有企业,中国国有企业在成熟发展的背景和资源下,依旧努力创新、力求突破。这两家大型企业的文化和历史沿革,使得中国本国同学,和新加坡与印度的同学都对中国国有企业有了新的认识。

7月21日下午,在四天的课程与参访后,同学们精心准备了关于团队创业产品的presentation。在新加坡阶段的基础上,同学们运用在清华大学的所学,改进和提升了产品,每个团队的创业产品都实现了飞跃。同时,团队对于中国市场的分析和理解,也可以看出同学们的用心,使得在场的老师与同学们印象深刻。

第三站:印度商学院,印度海德拉巴,7月25日-28日

印度当地时间2016年7月25日凌晨清华团队抵达海德拉巴,经过短暂休息,克服旅途的劳累与浓浓的困意,上午11点于印度商学院(ISB)开始上课。Anand Nandkumar讲解了创新的重要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的区别,以及disruptive innovation的定义,颠覆性技术是破坏性创造的来源。下午,带队老师与3校同学前往参观T-hub孵化器。    

第二天的课程从经济学原理展开,介绍了相关的专业内容,从而谈到了专利保护的问题,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互动,提出了多种创业公司的专利类型和保护策略。下午,在乘坐了近两个小时的大巴后,我们来到了知名的Bharat Biotech疫苗公司参观。公司园区内部自然环境宜人,大家在负责人的介绍下,得知了公司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也对其在疫苗研究方面对亚洲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作出的成果和贡献有所了解。       

第三天上午的课程围绕外包创新管理展开,印度教授介绍离岸外包的原因,分析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说明对外贸易、专业化、全球化的必然性;接着分析离岸外包的成本与挑战,着重分析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下午参观了微软公司,先有资深员工介绍自己进入微软的成长历程以及从3位CEO身上所学到的精神,用户体验主管给同学们讲解产品开发的用户定位,最后同学们围绕微软近期所开发的两个APP分小组讨论展示,分析两者如何打开东南亚市场。

第四天则是本次项目的最后一次汇报日,本次汇报主题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分析一种已存的市场的破坏式创新点。每个组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仅作为一次团队的思考,更是对本次为期三周的课程作出的一次理论上系统的总结。 汇报结束后,印度商学院为我们准备了结束晚宴,印度同学们更是穿上了传统的纱丽,大家欢声笑语、合影留念。短短相遇的三周里,大家建立起了深厚的朋友情谊,所以在这分别前的时刻愈是珍惜。     

最后一天是领略印度本土风情文化的日子,清华一行来到了海得拉巴的古堡垒和传统市场参观。宏伟气派的古堡垒在时间的洗礼后依旧散发着震慑人心的气魄,而传统市场中嘈杂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玲琅满目的特色商品更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体会到了真正的印度本土文化。

队员心声

陈颖梅, 经管学院经46班

时间过得飞快,还沉浸在对亚洲创业创新环境的体悟中,三周的暑期项目就结束了。在这二十一天里,我们穿梭过新加坡、北京和海德拉巴的校园与巷陌;我们聆听过生动的课堂讲解,参访过新意十足的创业公司;我们感受过不同文化营造的氛围,也感慨亚洲的差异与同一;我们结交诚挚的朋友,开阔尽可能多的眼界,收获最大的成长。

通过这次项目的课程学习,我对创业的要素,如何去创办一家公司以及如何运营好这家公司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充分理解了商业模式在每一家企业的成功背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然收获更多的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不仅知道了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思维及行为模式,还学习了什么是设计思维,也学会了以设计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讲述,也让我对创业创新在中国、新加坡及印度的差异与相似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崔强胜,精仪系    

经过三周课程的训练,我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创业创新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自己一个工科生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将来看某些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也可能会有多一些的选择。不管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创新总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话题,参加这个项目过后,我可能会更加思考我专业里的哪部分东西能够被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一个问题,能退推广到商业运用中。

第二是自己与人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英语语言的提高,因为整个项目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如何分工,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聆听别人的意见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而且平时新加坡和印度同学英文都很好,这也是自己练习英语的一个好机会。

最后,很大的一个收获是对新加坡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更好的了解,还有认识了很多很优秀的国外朋友,希望能和他们一直保持联系。从新加坡和印度同学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无论是上课还是完成project都非常认真负责,而且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很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清华学生应该学习的。

郭嘉仪,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中,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最重要的收获,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果决和毅力,二是知识和经验,三是开放和创新。创新创业学习方面外,此次项目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化体验交流机会。通过三周的朝夕相处,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例如,新加坡同学开放活跃,清华同学则略显沉稳低调,印度同学刻苦乐学。此行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朋友。平日一起学习、小组讨论、出游,让我们彼此从陌生到熟悉,从拘谨到无话不谈。在印度的告别晚宴上,大家相拥合影,恋恋不舍。友谊是我在这趟旅行里的非常重要的一大收获。

郑安然,工程物理系

不论是三所学校字字珠玑的教授,还是来自不同国度各有所长的同学,亦或是三个国家完全不同的文化,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三个星期的经历是独自学习永远也不可能学到的。未来,我们在不同的国度,书写着各自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平凡,或伟大,或舒缓,或激昂,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始终记得我们在小组讨论以及展示时的那份改变世界的自信与决心,我相信,我们的故事都同样精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创新创业,我们在路上,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