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李开复对话LinkedIn创始人,共谈“闪电扩张--北京与硅谷的创业成功方程式”

发布时间:2015-11-16浏览次数:63

当下哪儿的创业潮最热?一个是东半球的北京,一个是西半球的硅谷。当北京遇上硅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7日晚,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联手清华x-lab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八辑“领英•影响力”活动。著名跨界大佬、创业导师李开复以及LinkedIn联合创始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里德•霍夫曼,以“闪电扩张--北京与硅谷的创业成功方程式”为主题,与台下观众面对面交流,分享了他们的自身经验以及中国当下对创新创业的观点和理念。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两位嘉宾的核心观点及现场互动的原文实录,未能到场的小伙伴们可以细细品味学习!




李开复:

聪明的创业者其实应该看CCTV

首先先谈一下中国今天的创业机会,今天大家可能在外面听到很多声音,寒冬要到了,同时听到很多热血朝天的创业者在创业大街在那边走着找钱,热血朝天,到底今天怎么样?看一下,目前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大概三分之二是在美国,剩下三分之一里面的三分之二在中国现在的格局是中美两强。美国企业用很新的思维把美国市场滚动起来,然后慢慢推到了欧洲、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市场,最后将它在发达国家做大。这个机会也是特别好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里面有很多创新创业的机会,过去这些年也有很多非常良好的发展,所以整体来说,对中国的创新创业是非常认可而且是非常乐观的。

第二,中国政策执行的速度快,不代表政策是好或是不好,快速执行就会带来商机。在上海深圳可以有自由贸易区,这个时候发现很多公司进口奶粉、母婴产品,甚至汽车,打破过去的机会,所以很聪明的创业者其实应该看CCTV的,里面有很多商机,因为政策执行的速度快,最近看到了生育的政策有了改变,是不是带来更多创业机会。当一个国家有很多新的政策而且执行效率速度非常快的时候,每一个政策都是创业的商机,所以聪明的创业者在中国的机会比美国的多,美国一个新的点子会被两党讨论半天,全民辩论半年才执行,执行起来速度未必很快,而且美国很多事情是由州决定。政策快速的执行,会带来新的商机和创业机会,这是我觉得很大的特色。

第三,在国内我们的整个创业生态系统崛起的速度非常快。我们从天使早期、孵化器、A轮、B轮、上市新三板整个链是串起来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链自己已经运转起来了的。

最后一点,中国创业机会在传统行业的特别少,这点有很多人不见得会喜欢听或者同意,但是确实如此。

通过这四个理由,我认为今天在国内做创新创业是非常好的黄金时代。




里德•霍夫曼:

在不同创新的环境中,北京和在硅谷究竟有什么差别

人脉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公共交流,也是我们做贸易的方式,是我们改变工作雇佣关系的方式。现在我们发现,时代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无时无刻会从世界各个领域角落取得联系,机遇变多的同时,挑战无时不在的增加,这就是所谓互联网+所要面临的时代,所以我非常认同互联网+的时代。

在传统创业的时候,我们找几个创业者,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点子,拿到钱,就是我们所谓的创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硅谷都一样。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你有一个好点子之后,怎么把他们培养成茁壮的大树,是现在变革的社会力量,为全世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创业者能够带来对全球的影响。

那么这种生态系统是如何打造的?

首先,我们看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这也是中国和硅谷的一个相似点。他们的本地市场都非常大,他们的市场有很多机遇,这是我们两地明显的优势。

第二,我们都拥有创新文化。这就是意味着我们愿意去冒险,我们都非常勇敢,同时我们愿意去尝试,也愿意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

第三,规模。没有一个规模很难做好一个行业,你必须有能力在某一个地方很快有效率的融资,那么无论在硅谷还是在中国,你都可以持续进行融资。

第四,有很多人才、技术方面的专家。

第五,我们有为创新公司所打造的创新工厂。他们有的做行业领头羊、有的跟着潮流前进,他们都是成为市场打造生态系统核心力量。在两地,我发现生态系统都非常相似。中国其实也是拥有硅谷文化的地方,但是我们的规模却不一样。我认为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是开放的,无论是传统的行业还是O2O。硅谷关注行业有限,但在中国开放的行业是方方面面,没有限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关注到中国,中国是一个巨大市场。我们现在看看俄罗斯、日本、德国、韩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四个市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市场当中的网络规模完全无法跟中国相比,中国网络规模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斯坦福会有这样的一个课程叫闪电扩张,闪电扩张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有硅谷的一些有经验的人,我们希望学习他们的经验,如何以一种更快更高效的方式创造一个全球企业。


【现场讨论精彩实录】



嘉宾主持:第一个我想问里德·霍夫曼,您刚刚说到了闪电扩张,那么您是第一个用闪电扩张词的这个人,对不对?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您用这个词?您怎么会想到闪电扩张这个词以及您在斯坦福大学教课,怎么传递这个理念?

里德·霍夫曼:我一直在回溯思考,我一直问很多人一个问题,为什么硅谷这么成功?因为硅谷仍然是创业者的成功典范,因为很多优秀的人才,我们有很多CV,我们有一个创新文化,我们很喜欢这种去创新去挑战风险的人,的确其中有很多人成功,有的人扩大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这是我们硅谷一套常规思路。有时候我们在想,事实上有点不一样,因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不仅是中国硅谷你都能做创新公司,你都能找十到二十个人,他们很聪明他们也是专家,他们也能够找到风投,因为风投在哪里都有,我们所说的这些因素是解释不了为什么硅谷能够为大家带来这么多成功的故事,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硅谷就那么400万人,我觉得真实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一种特殊的技能,那就是我们很容易扩张,我们很容易突击全球市场。为什么我用这个闪电扩张?我其实自己发明这个词,这是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方式。

其实我们当时借鉴了德国打仗时候用的闪电战,闪电战是军方用法,你作为一个军队,只要你的整个供应链跟上,你的军队很快扩张到别的国家,规模也很大,你可能是用了别的国家四分之一的时间你就能够侵占别的国家,所以我想说的这个闪电扩张表述在硅谷很容易走出去,我们要成功也很快,我们要破产也是非常快,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意味着在中国在硅谷,我们是能够看到一些相似点的,比如在中国招人很快,下岗很快,培训也很快,同时这些成长人才他们很快面向市场,我们竞争激烈,融资也很快,所以快速就能够帮助我们的公司,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张,从十个到百个到十万个到百万个到千万个,我在描述的时候 信息传递出去,也需要扩张一点点,我们看到世界上创新者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斯坦福的课程把这个信念传递出去,所以在今天我们有着英语课程,同时我们也会很快加上汉语的字幕。


嘉宾主持:还有一个问题,皮特写了零到1,我觉得扩张是1到100甚至是100到十万,泰尔写的是0到1您说的是1到100万,哪个更重要?

里德·霍夫曼:您分享得很正确,分析很正确,0到1是第一步,0到1是公司的起点,1到10万是最关键的点。你是企业扩张的重点,你做企业只有扩张才能成功,就像苹果那样,其实皮特泰尔我们是好朋友,我们这些人都是好同事。


嘉宾主持:刚刚里德·霍夫曼谈到了闪电扩张,世界上进行创新两个地方,为什么是中国?是不是觉得北京是最合适或者是中国别的城市,您觉得中国和硅谷有什么差别?

里德·霍夫曼:我觉得北京其实非常像硅谷,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点,作为创新者、创业者,他们创新的方式创业方式不一样。北京更关注我们的执行,而没有那么关注创新的思想,但是我们相似点也是有的,VC系统强劲,融资系统强劲。第二,我们分享意识非常相似,我们导师是非常愿意把知识传递给年轻人。中国其它大城市有相关相似的趋势,所以我觉得这种愿意去分享的精神都很相似。像厦门这样的城市我觉得也是很适合创业的地方,我们在那边还有一个要做的项目,但人们怎么把创新理念进行落地,那就是人们的差距在于如何进行扩张,我们在拿到钱之后怎么样进行一轮接一轮扩张这是人们思想差别点。

比如说您刚刚举个例子,所谓独角兽和龙是两种不同的企业,所以我觉得作为创新者的这方,你要想着不光从VC拿钱,你要做企业家,你要把企业做大,我们可以投资一百个企业,可能有十个独角兽,三个龙,我们就会很高兴了。因为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成功。所以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整个生态链,你必须把整个生态链推进下去,比如说有90个公司,15个都做不大,那10个他们可以做大,他们做大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做强不断扩张,所以我们把扩张理念推下去,我们是VC也是投资者,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落地的公司,我们也非常关注把我们所得到的知识进行传递,我也看到之前我的老板也会这么做。35岁的告诉25岁,让知识层层传递,我们能够有信心在斯坦福也好和我们这边也好,这种经验和知识保持无缝连接。


嘉宾主持:接下来是关于投资,你们之前是非常成功的商人,现在你们了不起的投资者,你们能不能说跨界实现,你们怎么做调整,你们怎么从企业家做到投资者,开复你先说。

李开复: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资格,我觉得我更像职业经理人,从职业经理人到投资者,我的角色很像商人很像之前的 企业家,我做天使投资人我会找一些之前在中国没有的项目,我更像职业经理人,而且我非常像传统做企业的人。我觉得收益良多的一点,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在专业管理环境中,你一定关注怎么样培养人才,给他们提供一些知识和武器,同时我觉得创新,创业人才的素养和素质大多是天生的,我只需要稍稍培养一点,我也觉得作为职业经理人,你同意人才合作,就像和有效率机器工作一样,你一旦投资进去,五你要考虑到整个生态系统,你的一个角色,你要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做不好,做不成功。同时,你要做一个推手,好像从来未有的经历,所以对作为投资者来说,我的技术要扩张一点,帮助他们走完这条路。的确这种转型有优点有劣势,你必须要目标明确,首先,你要了解市场竞争的一个步骤,你要知道怎么样雇人、培训,怎么应对市场变化,比如说企业在不同规模怎么样给他们进行培训,当他是一个小型企业的时候,比如像个家庭,如果你是十个人就是一个村子,如果一百个人就是一个小厂,可能到十万个就是一个国家,因为游戏规则在变,当你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你要了解到这个游戏规则,到哪一步你才能够及时为你的团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比如说我们的技术包括哪些,战略包括哪些,有时候你会觉得,我们要采取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够确保公司的成功,当然我有很多问题,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你要找到你的方向,当你从企业家转为投资者的时候,因为你本人是不用承担风险的,你把风险转接出去,你要站在同志者之后,要反复自问,我给他钱如果我跟他走了,我跟他说,你五年后给我打电话,大家会知道怎么样,行不行呢?你当给他钱的时候,其实你们同盟,你是一个助手你是他的一个丞相,如果你想不做这些,你就想你为什么要去投资呢?虽然你不承担风险,你 要帮他分析风险。比如说我会问他,如果你对A市有问题,我帮助你解决A市,但是A市执行要由你们自己来承担,这就是差别。

慢慢的,我更加意识到了,有时候风险也会转接到投资者,你会帮助企业家解决问题,如果你解决不了的话,你一定要引导他们去解决。有时候你在企业家身上会发现,他们学习能力很强也很快,他们也了解现在基本的一个方向,你也要帮助他们培养一种预先预测的能力,他们应该需要有一种能力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你甚至鼓励他向投资者学习,在企业家合作中向他们学习很多,我忘不了我企业家的身份,所以作为投资者和企业家的身份他们应该是互相学习。

嘉宾主持:有哪些你们多年的经验和成功的创业故事?

里德·霍夫曼:我们看独角兽和龙的差别,一般而言,其实他们有很多相似点,首先市场很大,市场容量非常大,这也是中国的一个优势,也是为什么我们把领英能够单独为中国设计一个版本。

第二,我们要看他们的点子,他们点子听上去不寻常,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有的想法其实根本没法落地,他虽然不切实际,但你仍然觉得这个点子很好,这是两的城市都拥有的一些资源。

第三,你们有潜力扩张。作为一个创始人,你是知道你的点子优秀点是怎么样能够推向创业之路的,而且一旦你成为企业家的时候,你很快就能够进行学习,把资源、人员,你的投资者,你的所有的东西都进行盘活,这就是我觉得两个地方成功的一些基本的共同点。

李开复: 我记得我们也是非常相似的,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趋势,一个即将出现的新趋势,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趋势会来,比如安卓6、7年前的出现,现在就是物联网或者说分享经济,4、5年之前刚出现的,如果你能够提前预知这样的大趋势,这样能够更好让你走上风口实现成功。你能捕捉到,你能够实现新的突破实现共赢,没有那么多的竞争。

第二,要有一个团队。机遇比想法更重要,如果你能抓住机遇,然后树立一个抓住机遇对机遇敏感的这样一种范例,大家都能够上手,大家能够对这些决策到来之 际能够做出准确的决策,抓到机会,这是我们要从硅谷所学的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在创业过程当中,你们会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说我们会有闪电扩张有其它扩张方式,比如说搜索引擎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缺陷,之后在这样一个搜索引擎会随着用户体验的出现会有各种各样的更新,比如说小米刚出来的时候,他还没有预知到所有用户需求,但是我们发现随着他对用户调研这方面投入越来越多,他的用户的信息掌握得越来越多,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的一个团队能够聪明的有效掌握到这样的一些市场上用户需求,而且以一种非常省财力投入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多用户需求,这个就是非常高效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对于我们企业创业的成功和规模扩张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的团队不是说要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而是要做市场上客户求,要捕捉到需求。要有决策力,有执行力,而且能够找到这些需求,这几点是我觉得扩张的关键。


嘉宾主持:你觉得你们投资理念是怎样的,你们如何做一个投资决策?你们现在在找怎样的投资机会,哪些行业?你们要寻找怎样的团队,你们要投资怎样的想法?在这些方面做投资,你们是如何做决策的?

里德·霍夫曼: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找到一个新的东西,无论是趋势、想法,而且这样的一个新想法是没有很多人跟大潮去做,而不是很多人都了解的。我现在找的就是一些新东西,应该出现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现在有特别多新技术,新技术的可用性越来越高,我们的移动手机,移动互联网出现很多的变化,我们要想的就是说互联网如何让世界产生一个本质的变化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公众信息都在网上,比如说我们要如何帮助人们在这些互联网的信息上找到工作的机会,找到他们能够产生价值带来收益的一些信息呢?帮他们找到这些信息是很重要的,减少这样的信息的沟通的差距。这个是我认为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李开复:找的投资点是电子商务的一些新模式。我所要投资重新定义生活方式,重新以新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是我们投资的关注点,我们要找到领导力,我们现在还在初期,我们不能够说去投资一个什么产品,我们投资不同的产品,会改变我们发展的方式。现在是顶层的领导,有的公司最高级的 领导他能够做决策,因为在中国根据中国的一些法律,这个最高的领导他是管理这家公司的最高权限者有最大的影响力,而且基本上我们这样的一个风险投资委员会很少会说,开除掉一个CEO,但是在硅谷情况则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的这些公司的成立者、创始人,他们通常是嵌入在这个公司DNA当中,一般创始人是不会离职也会不脱离这家公司,所以我们关注的是这个领导人他的执行力,他的学习能力,他的眼界,他的预判力,我们要找投资这家公司领导人必须具有这些特征。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的就是这个企业的领导人,他对这个行业有一些独特的看法有一些新看法。

很多人都在对创新工厂有不同的理解,他觉得我们就是一个投资者,或者说能够来到我们这里学习,但是我们提供的主要是经验,如果你要做创新企业,我觉得你们这个创新企业也应该要告诉我们一些你们的观点,你们的想法,以及你们的创新在哪里,你们的见解是这样的。我们觉得如果一家公司领导人他的想法、执行力、机遇敏感程度都是非常不错的,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要投资的这家公司。我们希望找到公司领导人是能够遇见不可逆转新趋势,而且能够带领这家公司走得越来越远,尽管这家公司还是在初期,但是这家公司领导人有远见有前瞻性而且有这样的一种非常强大执行力、领导力,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投资的公司,因为有的公司在初期的时候有远见,但是领导力不够带公司走很远的,如果是这样的领导人,我们不会那么关注,我们会三思而后行,来投资这样的公司,所以我们在投资关注新兴公司的领导人。

里德·霍夫曼:还要补充,在顶尖的硅谷公司,他们非常有好奇心,他们做决策不是一个人,通常会有两到三个人,有联合创始人还有一些大公司他们会注重合作来进行决策,而且这些龙,这些公司他们都是有一个决策委员会的,会对一个决策进行投票的。他们认为如果每个人投票都是达成一致,他们反而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决策,他们希望有一些异议,我觉得这是文化上的差别。


嘉宾主持:硅谷,三人,应该有同样的股份,33%,33%,33%,在中国,一个人的股份是95%,因为你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硅谷这边是要保存异议,这些异议能够带来更多的合作,推动我们有创新。而且你们的这种模式下某一个公司领导离职了,并不是这家公司走不下去,但是在中国不是这样,中国 顶层设计的人离开公司可能就导致这家公司会脱轨。你们是非常有经验的。

你们有时候也会写信,你们如果要写一个信给22岁的自己,你们会写一封怎么样的信。

里德·霍夫曼:可能有一些单纯,有一些天真,我希望能够在最早的时候能够尽早的时候来变得更加勇敢,能够更愿意去承担一些风险,变得更大胆一些。我希望22岁的自己如何以更快的方式完成更伟大的事情,而不要过多担心风险,我去苹果公司又去其它公司工作,我在很多公司工作过几年时间,如果我给22岁的时候写封信,我希望自己更加勇敢,承担更大风险创业,来做更伟大的事。

我还记得在过去工作的时候,我主动的提出了要去做一些与用户体验相关的一些内容,去做UR用户设计,我希望能够通过做UI了解客户,这是我在公司工作的时候自己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更多工作,能给22岁的自己写封信,我会希望自己更加勇敢承担更大的风险,来做更伟大的事情。

李开复:基本上每15分钟、20分钟都能够回信,我过多投入到工作当中,我是工作狂,我更多享受工作,我跟同事相处时间很长,我之前生病了,我差一点由于病而无法继续工作了,这也让我这一段与死神搏斗的时间,让我有了一些新思维和思路。我觉得生活很重要,其实你如果去问很多的一些公司的人,说你这么工作,这么努力工作,你会不会后悔呢?他们通常不会说自己后悔,但是很多的人都没有跟死神较量过,只有真正跟死神较量过的人会知道会有一点遗憾,将高多精力投入工作当中,我觉得有时候不仅仅要投入到工作当中,也需要与有朋友和所爱的人,和我的家人相处,这是我写给22岁自己的内容,要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生活不是放松自己,而是与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爱人有更多时间待在一起,而且是全身心投入到而不是敷衍,这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每年回去看望家人的次数变多,而是说我们要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我们与家人所处这段时间当中。

第二点,一定要追随自己的心,我在所出版的书当中强调这个概念,我能给22岁的自己写封信,一定要追随自己的心。我找到一份好工作是会对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如果我要写封信给22岁的自己我希望不要过多关注工作上的成功,会对我的期待,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尝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别人对我的看法上。

我觉得如果在过去,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情吧,尽管我会提出一些这样的建议。


嘉宾主持:今天观众很多人都是特意聆听两位讲座,有的从其它城市特意跑过来,你对他们这些年轻人有怎样的建议呢?我会给他们提问的机会。

里德·霍夫曼:给大家提一些建议,我写了这本书,我觉得不仅仅适用于那些创业者,我觉得对于普通人也是有意义的。他会告诉你,你到底要选择承担哪些风险,这个风险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要不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发展曲线?如何去改变自己职业发展曲线,我们会在书中给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一些建议。在你必须要仔细审视自己软实力的投资,你的技能,IT技能,你所使用的软件等等,你如何能培养自己的能力,比如你能不能邀请到一些人,每周共进午餐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作为一个年轻的职场人士一定要知道相互学习,让自己融入到圈子当中。

李开复:我也发现要成为一个成功创业者,他们有很多同盟,这些同盟都是来自于他们的同行和同事,这不是说你要找一些高层,像找李开复这样的大拿,一定要关注你身边的人去主动帮助他们,和他们成为同盟和盟友。

他也提到各式各样的朋友,想要创业怎么做?一方面我非常感动,有这么多年轻朋友这么远道而来,来听我们这些交流,可是我就觉得,对于创业这个事情我还是想再多说一下。

我觉得创业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的事情,而且尤其是如想创一个伟大的公司,像刚才谈到的里德·霍夫曼独角兽或者龙的公司,这样是非常少数,可能千中选一,然后他可能也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能够做成事情。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在社会上听到很多声音,看到很多典范,就认为自己一定要走这条路,这条路真的不是很容易,它的压力是巨大的,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我觉得创业者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刚才谈到的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在你真的去说服自己时候,我一定要创业之前要想清楚,你这一生真的想得到什么,然后这个创业的风险和难度是不是要考虑清楚,这个我觉得还是要再说一次。

另外,我觉得未来的科技会是特别颠覆整个社会的一种力量,可能我觉得未来十年,我们看到的科技的改变,比整个人类几千年历史还要多,这意味着如果你们面临一些职业选择或者创业的选择或者人生的选择,你真的要考虑到传统的那些 思维可能真的是越来越不合适。甚至你可以想,今天最火热的行业和领域,你知道吗?你父母知道吗?当你父母跟你说,我希望你做老师、公务员、会计、律师、无声的时候,他们当然为你好,但是他们会用他们的思维,用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给你这些建议。

但是科技实在发展非常快,今天看大数据分析师是不是一个很火的行业,五年前有人知道这个行业,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父母会让你走这个专业吗?肯定不会。今天我们一定要追这个领域,说不定过五年十年有新的领域出来,科技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我觉得不要太听社会安稳父母老人给你的各种建议,你要自己理性去分析未来的趋势会有什么好的机会,感性分析你自己真的特别想做什么事情。

最后,有关安稳的工作。今天可能来的讲座的同学可能不见得想要追寻安稳工作的,我可以告诉大家,从硅谷从北京来看,科技进步的力量是非常快速的,很多今天的职业未来都会被消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计算机算法、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各种蓝领的工作白领的工作也可以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美国美联社90%的文章都是机器写的,这不只是说记者这一个工作,所有工作,如果你想一想,机器算法有没有可能做,如果可能,你真的需要有一种危机感,需要寻找那些真的能够让自己能够不被机器取代,这是人类过去没有面临的挑战。

什么样的工作不会被机器取代,我觉得理性工作反而被机器取代,有创意的工作、有突破的工作很难被取代,服务业的工作难被取代,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最后,我再想重复,你真的做的是你最爱做的时候,这样的工作很难被机器取代,最后分享一个短短的故事。、

我小女儿今年念大学,我认为全世界被机器取代的工作,就是摄影。因为我们知道现在人人都是摄影师,拿苹果,美图秀秀,你还怎么学摄影,我跟她谈了,你真的要做吗?我跟她分析趋势,最后抓到凶手或者最美镜头(的可能是机器),他说爸爸,这是18年以来这是我最爱的事情,我认为世界上充满爱摄影的人,我不认为机器人比我更了解美,美不是机器算法可以算的。第二,有一个人把他们构图够出来,让他们成为打动人心的图片,这是我就是一生想做的事情,你们找到一个特别爱做真的全心投入最爱的事情,那我觉得就不用担心被机器取代,我深信机器无论发展多好人工智能,应该也不会在我女儿有生之日取代她的工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