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应清华x-lab邀请,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罗建曦教授/校友为清华师生带来了“MIT2.0: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MIT在亚洲试验未来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模式”的主题报告。此次报告由清华大学教务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x-lab共同举办,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董渊老师主持,活动得到了清华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来自于各院系的老师和对教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董渊老师主持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之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姚强老师与罗建曦教授进行了会面,董渊老师陪同。清华x-lab(x-空间)学术主任张帏老师在会面期间向罗建曦教授介绍了清华x-lab创办历程、发展近况、组织架构以及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等。 罗建曦教授开始为大家分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育和研究的创新模式 主题报告开始后,罗建曦教授介绍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校徽为“SUTD”,其设计灵感和意向来自中国书法,这意味着在建校之初,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就立足于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将这个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实施之中。 活动现场 罗建曦教授表示,在整个学校的设计和构建中,MIT发挥了创新和主导的作用。SUTD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组织架构,以及教学科研空间设计等等都来自于MIT最高领导层对未来大学教育和科研模式的愿景,而不是对现存MIT的复制。SUTD是MIT对自己和技术类创新型大学未来进行的一个大规模的试验。MIT校方称SUTD为MIT 2.0.“我们的焦点是设计,不管什么类型的设计,建筑也好、芯片设计也好、机器设计也好,我们强调设计中多学科的整合和创造力的提升。这不只是一个新理念,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流程,需要同学们把设计实践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将设计创造的理论,要素,方法和流程理解得更加深入。”把众多基础学科用独创的机构设置整合在一起。而这个整合的中心和驱动就是设计。按照从问题和社会需求出发,由外向内的原则,新科大不设置院系,而是组建了四个“支柱”(Pillars),包括工程产品开发、资讯系统技术设计、工程系统设计和建筑与可持续设计,整合了传统意义上所有的工程学科。 同时,罗建曦教授介绍,在日常交流和教室设计上,该学校也非常注重多学科的结合交流。例如教师办公室设置就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将不同专业的老师放置在一起,“这就像一个x-lab一样”,同学和老师可以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很多意想不到的交流,使人的知识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期更多的多学科合作和创意创新。 随后,罗建曦教授向各位创业者展示了种种神奇的学生设计作品:能够自然降温的公交车站顶棚,可以同时为地铁、公交车、食堂付款以及办公场所打卡的戒指,可以让人直立坐着驾驶、对身体有益的新式可折叠电动自行车……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很多已经获得专利、融资并投入到生产使用当中。他总结道:“创业过程和设计过程都是创新的子过程。试验室中通过设计产生出来的发明创造不一定能够成为创新。只有已扩散在社会上大量的在使用或应用,能够产生社会经济价值的发明创造,才能称为创新。而正是创业的过程把发明创造推向用户,市场和社会,让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目前的SUTD-MIT国际设计中心(IDC)有95位来自于MIT和SUTD的教师,190名学生,167位研究人员参与100多个MIT--SUTD的联合项目,超过5000平米的空间,已经国内外获得188个奖项和33个国际专利。”罗建曦教授用明晰的数字说明了“MIT 2.0”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试验的显著教学和科研成果。 来自各院系的老师与罗建曦教授互动 在交流的过程中,来自清华大学各院系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教育感兴趣的老师们一直和罗建曦教授进行积极互动。其中,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联合创办的全球创新学院(GIX)院长、计算机系史元春教授针对“MIT+”的具体教育模式运营过程进行精彩提问。 讲座原计划5点结束,但交流一直到快6点,主持人董渊老师才不得不宣布结束。会后,一些老师还继续与罗建曦教授热烈交流。大家希望有更多这种对新时期大学科研和教育创新的讲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