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从英特尔全球挑战赛看中国的创新力教育

发布时间:2013-11-05浏览次数:84

提要

在前不久的2013英特尔全球挑战赛中,来自智利的创业团队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五万美元奖金。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于战略系教授——清华x-lab主任张帏带领三支入围的中国区团队(清华大学的重金属废水处理项目、山东大学的校园智能监控项目以及四川大学的室内精确定位项目)前往参赛,三支团队均没有取得名次。从长远来看,中国学生创业团队与获奖团队存在的差距还需要通过创新力素质教育努力弥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12院系合作共建的清华x-lab,将发挥清华大学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技术+设计+管理”的综合人才。
本次大赛,一支来自智利的创业团队获得的一等奖。该项目是为矿井、消防等高危行业人员提供“预警式可穿戴外套”,通过外套上设置的感应设备,高危行业人员可以提前感知超标粉尘、有毒气体等危险并得到警示。这可算当前最为热门的“可穿戴式设备”的一种,而我们最为熟知的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眼镜以及智能手表。而智利团队获奖的原因在于他们给予可穿戴式设备超越健身、娱乐的更深层次内涵,让高危行业人群通过智能设备感知周围环境的潜在危险,从而挽救他们的生命。

      智利创业团队预警式可穿戴外套图

单从这一项目的技术细节来看,核心为监测网络+移动感应设备,并非特别创新性的技术。英特尔企业事务部全球战略计划与营销总监Staci Palmer女士在昨天的采访中告诉记者:“今年英特尔全球挑战赛优胜团队的判定标准在强调创新的基础上更看重可行性以及是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这一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智利团队的项目为何获得大奖了。

而其实从去年获得第一名的项目来看,这一趋势已经有了苗头。去年冠军项目来自印度的Greenway Grameen Infra团队,他们研发了基于生物质的高效炉灶,可提高燃料效率,造福于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

就现场观察,获得第二、第三名的项目中,很多的科技含量也并不高,但是创意非凡,并且与生活结合紧密。给记者比较深刻印象的有来自墨西哥的一个创业项目,他们打造一个帮助有梦想的人美梦成真的在线平台,只要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你的产品和商业计划、讲出打动人的故事,可能就会获得投资。这是社交平台的一种,只是社交平台在墨西哥团队的项目中变成了一个工具,而真正的内涵在于实现每个人的梦想。
对于本次大赛,中国区有三支团队入围,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的重金属废水处理项目、山东大学的校园智能监控项目以及四川大学的室内精确定位项目。在采访中,中国赛区的带队老师——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清华x-lab)主任张帏教授表示:“中国参赛队伍交流、学习的目的远远大于竞争、名次”,但我们依然需要了解中国创业团队与此次大赛获奖团队的差距。


      中国赛区的三支参赛项目团队


      弱水无极项目陈家轲(右二)与清华x-lab主任张帏(右三)老师介绍项目

就此问题,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告诉记者:“中国创业团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意的缺乏,这里的创意既包括技术创意,也包括商业创意。”另外,他认为创意项目的触及面要广,以清华大学此次重金属废水处理项目来说,从国内环境治理、水资源治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但是如果放大到国际大环境,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策略的贯彻和落实是他们很难理解清华大学项目的重要性。
      史宗恺对于国内创业团队参赛本着“学习、交流”的目的表示认同,不过他也告诉记者:“国外创业团队参加大赛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接触VC(投资人),而我们很多创业团队是为了参赛而参赛,即使获得大奖或者名次,接下来也很难把项目市场化并坚持创业。”基于这一点,由清华经管学院发起、12院系合作共建成立的清华x-lab(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弥补这一不足,帮助学生团队的项目更好的进行市场对接。
      从以往参赛情况来看,中国团队还是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英特尔中国通过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技术创业邀请赛选拔团队。2006年,来自北大的创业团队“芯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决赛中获得第三名;2008年,来自四川大学的“SCU Panda Park”创业团队在初赛和决赛中作为唯一全部由本科生组成的队伍,在决赛中获得第三名并获得五千元奖金;2009年,来自清华大学的艾康医疗团队凭借首创的生物新材料制造出的人造骨钉医疗产品,获得决赛冠军,成为首次获得此项赛赛冠军的队伍;2010年,来自清华大学的百优(Bio-oil)团队,通过把各种废油作为原材料生产生物柴油,跻身决赛八强;2011年,来自武汉大学的Forward团队凭借在线图像修改技术和运营模式赢得决赛总冠军。
      英特尔全球挑战赛伯克利总决赛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特尔公司共同主办的技术创新创业类传统竞赛,迄今已经举办第九届。这是全球大学生技术创新的最高级别比赛,参赛团队来自全球范围内600余所著名高校,大赛裁判委员会由全球著名风险投资商组成。比赛任务是利用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用英文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专业创业计划,各个代表队以“口头陈述+公开答辩”的方式一决高下。本次大赛的决赛有来自20个国家的28支团队入围。